近年来,我国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人数已居世界第一,据不完全统计,老年失智症人群已达800万以上,每年平均有30万新发病例,并且患病率随年龄的升高而呈增长趋势,预计2030年患病人数将达到人口的25%。
老年人患上失智症,常常会出现记忆力衰退,语言障碍,判断力和思考力衰退等症状,丧失日常活动和自我照顾能力,性格及情绪也会发生改变。此时,要与他们和平共处,就需要在理解他们的基础上,有技巧的沟通,交流。
失智症的种类
失智症行为特征分为:环境不适型、智力衰退型、身体失调型、回归型、纠结型、游离型。
1、环境不适型
环境不适型以抗拒新环境为主。此类患者会抗拒新环境。例如,患者去曾经就诊过多次的医院看病,还会以为是新环境,表现出焦虑与抗拒。
2、智力衰退型
智力衰退型表现出充满困惑、误解的行为。患者会感到惊慌胆怯。例如不断重复地询问:这是哪里?我该怎么做才好?我想回家!
3、身体失调型
身体失调型以情绪失控为主。主要表现为情绪激动。通常表现为上午相对安静,下午则烦躁不安。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“脱水”引起的意识障碍。4、回归型
回归型患者会活在过去美好的时光里,无法回到现实。比如:对于一位老革命来说,战胜敌人的那一刻是他一生中最骄傲最幸福的时刻,那么这位老英雄就可能会活在这段时光里。再比如:有些老年女性患者觉得陪伴孩子是最幸福的时光,那么他们就会沉浸在照顾孩子的时期中。
5、纠结型
纠结型患者表现为语言与性情暴躁、集物癖、黏人、异食症等症状为主。例如患者做出某种不恰当行为,当照护者去提醒时,患者会表达“我就这样怎么了,管你什么事,又没妨碍到你,你凭什么管我”等这类情绪。患者会觉得自己被压抑,表现出暴躁的情绪。而集物癖、喜欢黏人及异食症又会表现为孤独,只有解除孤独感,患者的症状才会缓解。
6、游离型
游离型患者表现为一整天发呆、心不在焉,无所事事。那么对于游离型应与身体失调型如何加以区分呢?身体失调型患者营养不足、活动少,就餐时会大口大口地吃;游离型已经脱离现实生活,无法确认眼前食物是否是自己的,不敢开动。者觉得陪伴孩子是最幸福的时光,那么他们就会沉浸在照顾孩子的时期中。
对应照护原则
类型 | 照护策略 |
环境不适型 | 固定照护人员,避免环境变动引起不适 |
智力衰退型 | 解除疑惑,加强患者的情境认知 |
身体失调型 | 观察情绪变化,及时饮水、饮食;定时排便、运动 |
回归型 | 营造过去美好情境,让患者生活在美好回忆中 |
纠结型 | 消除孤独感、停止使用压抑方式 |
游离型 | 制造各种角色任务,协助患者完成 |
失智老人护理办法
1、每天安排家务或活动。
患者虽丧失部份能力,但仍保有许多能力,例如:能自己洗脸、会扫地、会拔草等,尽量让失智者做他能做的工作或活动。失智者不会做的,可以带着他做,必要时才替他做。失智者参与家庭事务,让他仍有机会贡献自己、觉得自己有价值。过程中多鼓励赞美他,不但可减缓退化速度,还可让老人家有好心情。
2、一次只问一个问题。
和失智老人沟通,首先要确定老人听觉、视觉是否正常,必要时可进行一次全面的检查。尽量减少家庭环境中容易让老人分心的因素,比如噪声、混乱的陈设、太多人的环境等。与他们交流时,需面对面,保持目光的接触,可以直接称呼名字,但讲话要慢、吐字要清楚。一次只询问一个问题,要避免使用复杂的长句子,着重讨论一些具体的事情,而非抽象的想法。
3、顺着他、不争辩、不责备。
虽然每位子女和父母的关系不同,但此刻都要调整自己的角度,和父母站在同一阵线上。例如:中度失智的母亲说:“儿子真不孝,有了老婆就不要妈,几个月没回家了。”子女可能回应:“妈!他昨天才回来看你啊”。但是站在同一阵线的回应则是:“妈希望儿子常回来看看,那我打电话叫他这星期日回来。”是否打电话,需观察患者后续的反应,如果患者忘了此事,家属就不必采取行动。失智长辈常有许多不合宜的行为或要求,当他被拒绝或阻挡时,常和照顾者发生冲突,令照顾者非常困扰。遇到不合宜的行为时,先试着用他可接受的方式转移,不行时就顺着他,稍后再收拾善后或再尝试不同的方法。重点是不令他难堪,用他可接受的方式引导他。
4、规律生活作息,避免经常改变。
依照失智者过去背景及生活经验,配合长辈的习惯及喜好,安排规律的生活作息。失智长者对环境改变较难适应,所以子女不要为了孝顺父母,买最新、最好的家具或房子,这对失智长辈和家属可能是一场灾难,需要一段时间调适。当子女们轮流照顾时,尽量维持在同一居住环境,有一致的照顾方法,失智长辈的情绪会比较稳定。
5、预先采取安全措施。
失智长辈走失机会率很高,可给老人佩戴定位手环,并告诉他:“这是保佑平安的”,长辈可能会高兴戴上。如果长辈分不清盐和糖,必须加上大字标示或收起来。如果经常烧焦东西,要使用可自动熄火的炉灶。避免长辈服下过多药物,可用药盒按正确份量装好,但要检查是否正确服用,或者亲自拿药给父母服用。
鉴于失智症是种复杂的生理和精神疾病,治疗效果难以立竿见影。建议照顾者日常详细记录长辈的生活作息,通过专业精神科医师分析患者的睡眠模式,并探索出更适合患者的作息调整办法。